星空体育社会分工与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的结构化,社会经济必须选择或确立自己阶段性的重点。一旦这种结构形成,经济发展将确立发展的中心,并形成发展阶段上可依赖的路径,而对路径的依赖将直到条件完备时,结构被调整或者是被强制。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演绎了上述的规律性。就我国制造业自身的发展来看,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04年制造业增加值达到了45778亿元,比上年增加34%。2006年我国工业完成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3.1%,而当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中,近3/4来自重制造业。产业体系中制造业的地位被凸显出来,成为推动我国长时期内经济快速增长的支撑点和产业发展的中心,“中国制造”也蜚声海外。
基于现状和规律的判断。“人类所经历的、以主导产业为划分标志的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划分为七个阶段。第四个阶段为工业化中期主体阶段,即以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为主导的阶段。这时,技术复杂程度不高的机械、钢铁、造船等低度加工组装型重化工发展受到这一中间产品市场的强烈拉动,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我国的工业化已经进入这条发展的“快车道”是不争的事实。“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并表现为重工业化”。笔者认为,从实证的角度分析经济发展呈现的基本特征,不难判断我国正处在快速向重工业化转变阶段,重工业化的趋势已经显露。
基于评价的判断。“在劳动力丰富和资本稀缺的生产要素禀赋结构特征尚未得到改变的条件下,只是由于政府人为地扭曲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导致仍然稀缺的资本定价过低,从而推动重工业优先发展。这是违背市场作用的结果。如果生产要素禀赋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却出现重工业化趋势,一定是生产要素价格遭到了扭曲”。尽管笔者并不完全赞同所谓的政府扭曲要素价格,但政策的干预通过引导国际资本流向,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资金瓶颈,从而营造了重工业化的条件。
经济发展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更加突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遗余力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发展中实施有效追赶,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差距,最终实现国富民强,成为为政者坚持的基本方针。于是,市场一旦产生有利于发展的契机,便会近乎必然地得到政府的首肯,从而付诸政策化,推动实现制度化,并导致观念性非制度土壤的形成。这些因素势必会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中,导致某种决定和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向性的强化。
我国制造业作为重工业的代表,其发展在极大程度上受益于这种政策、制度及有利氛围的支持,从而得以主导我国经济的增长,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
政策意图的强化作用与经济上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条件表现为市场反应,即市场主体对政府政策意图表现一致的回应。政府主导提供了对应产业发展方向宽松的政策环境,使得一致性的市场反应不存在任何的政策阻碍;经济人理性导致主体在与政府博弈的过程中,选择与政府一致以避免不必要的摩擦成本。
世界经济一体化及国际经济联系的不断深化,使得更大范围内经济的互动与依存性不断加强。新技术发明与运用基础上产生的新产业,改变了传统的产业格局,并在世界经济范围引起国际分工的重组。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国际分工序列,使在国际分工中,获得了发展“中国制造”的机会,并因自身的条件而自然地承接了发达国家产业重心转移后留下的空白。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开放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在经济发展处于落后水平的情况下,伴随着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重工业化却隐藏了阻碍经济发展的风险因素,它不仅使得自身内部面临社会性的困顿,在对外经济联系中势必会受役于所处的关系链,并在实际的国际关系发展中支付比预期更高的机会成本,并导致发展差距硬化和差距强化问题。(一)重工业化趋势与发展差距硬化问题
差距硬化是经济后进国家(地区)在进行经济建设,实施经济追赶战略的过程中,受到政策、原始路径、资源禀赋、市场机制及国际市场选择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对后发优势产生条件的限制,使经济的发展陷入不可持续性,从而无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
重工业化趋势与差距硬化。重工业化趋势中,隐含了导致硬化的多种因素,并支持着差距硬化的可能性:重工业建设的现期成果对政策产生诱导,使产业政策与相关制度产生持续刚性,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缺乏政策支持;产业结构重心长期的倾斜,支配要素的长期配置的主要流向,导致资源配置结构的硬化;市场主体总体非理性及搭便车的倾向,成为阻碍产业调整的自然力;国际市场分工与选择,借助市场利益的诱因,加剧资源配置的倾斜。“在开放的环境下,条件使得自己容易成为‘世界工厂’或生产车间的命运。这是支撑粗放式增长的机制,并成为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层次原因”。
差距强化是经济发展受到与差距硬化相关因素的影响,产生持续性的路径依赖,并导致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从而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在长期中导致产业结构畸形,产生经济停滞甚至是衰退。
差距硬化因素的影响与强化的可能性。在实际的产业发展过程中,系列导致经济发展差距硬化的因素,都在极大程度上累积差距强化的惯性;路径依赖的形成导致制度变迁成本上升,并反过来阻碍制度变迁,形成促成差距强化的制度性因素;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星空体育,促成了差距强化的竞争性因素。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合理引导重工业化的发展,坚持技术创新与品质路线;协调其发展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系,做到建设而不依赖,实现渐进式培育与长远赶超相结合。
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优化市场秩序,实现规模经济。对于工业化中期迅速发展的产业,完全自发的市场调节与不科学的政策供给,会导致因短期利益而支付资源不合理配置、经济过度非均衡和改革成本上升等方面的高额成本。通过市场准入引导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产业,对提升企业素质,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实现产业资源的整合利用,合理控制资源投放及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化市场秩序,实现规模经济,都将有积极的意义。
对外资实施筛选与导流,确保后发优势。结合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需要,对国际资本市场施行选择性过滤,以引导国际资源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技术研发能力提升、产品品质升级及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以发挥后发优势,避免被动选择导致的劣势累积。
走出去战略。扶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挖掘尤其是制造业的生产潜力,为国内新产业的发展预留更多的资源空间和本土市场空间,夯实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平台。
1.张耀辉.产业创新的理论探索—高新产业发展的规律研究[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而对重工业城市而言,其特殊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使发展循环经济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发展循环经济是重工业城市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目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占有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多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铁矿石、铝土矿的人均储量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42%和7.3%。而长期以来,重工业城市大都采取传统的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表现为“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费资源。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
发展循环经济是重工业城市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重工业城市传统的生产方式,还直接表现为各种废弃物的肆意排放,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已经到了极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使重工业城市由于生产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据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发展循环经济是重工业城市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我国目前GDP约占世界的4%左右,而消费的石油占全球7%、电力占13%、原煤占30%、钢材占27%、铝村占25%、水泥占40%。[1]我国每创造1美元价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重工业城市的任务更为繁重。
发展循环经济是重工业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呈库兹涅茨倒U字形曲线]据有关权威部门调查,我国重工业城市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总体情况处在倒U字形曲线的上升阶段。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重工业城市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使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情况早日进入倒U字形右边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重工业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立刻提上日程,而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却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一是思想认识不足。首先,一些重工业城市对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不足,对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的动态了解不够,因而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其次,一些重工业城市对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关心不够。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就应该高度关注环境状况和资源情况,关心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重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三,一些重工业城市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作用领悟不深。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在这种发展观的影响下星空体育,虽然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二是法规政策滞后。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清洁生产促进法》,也有了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但现在还处在初级阶段,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的法规和政策体系远远没有形成,法制对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作用还相当微弱。而在现有法规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一些重工业城市贯彻得也不够到位,还存在许多与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相矛盾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多数重工业城市没有自己的促进循环经济的法规和配套政策,没能发挥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作用,今后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科学研究薄弱。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为基础,包括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对国外情况的研究,结合中国国情的核算和考核指标体系研究,经济政策、法规研究,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等等。这些研究在少数重工业城市已经开始,也有一定的投入作为保障。而在多数地方尚未起步,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已经落后于实践。因此,如果不加快相关科研工作的步伐,落后的理论将会成为重大制约因素,从而影响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是工作体制不顺。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建立一种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下,政府各部门、全体企业与城乡居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目前,地方乃至国家部门之间在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和服务上缺乏明确的分工,各自的职责任务也有待进一步确定。因此,迫切需要尽快明确工作体制,切实调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齐心协力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要求经济活动以“3R”为准则,[3]即“减量化”(Reduce),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再利用”(Reuse),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环”,(Recycle),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重工业城市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开展清洁生产,提倡绿色消费,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因此,重工业城市必须下大气力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循环经济发展。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科学发展,应当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等同于发展的观念;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科学发展,主张在追求经济发展时,不仅应当考虑经济总量的扩张,还应当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不仅应当关心当前的经济发展,还应当关心子孙后代的生存。因此,重工业城市必须“坚持开工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切实改变“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采取“产品-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生产过程,走以生态工业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要通过减少经济活动中的物质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要把地方党政“一把手”发展循环经济实绩纳入考核内容,并存入个人档案,作为奖惩任用的依据之一,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真正落到实处,使科学发展观在基层落到实处。
第二,健全法规制度保障循环经济发展。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无不是从循环经济立法开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制定一整套法规制度来保障和促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的任务迫切而艰巨。这不是重工业城市自身就能解决的问题,国家要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加快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基本法律的立法进程,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等配套法规和促进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的专项法规。有关部委要制定废旧轮胎、包装物、冶炼排放物等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加快制定耗能设备的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的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的节能设计规范以及建立强制性的能效标识和再利用品标识制度。重工业城市要完善循环经济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质询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对资源性产业实行公平准入,突出资源效率指标和最低技术标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坚持“节奖超罚”,在原料、生产、产品、包装、消费和废物处理回收等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控制指标,提高企业资源节约意识和综合利用水平。
第三,完善政策规划鼓励循环经济发展。一方面,尽快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重工业城市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财税政策体系,加快制定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节能建筑以及低消耗、低排放车辆的财税政策,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调整高耗能产品进出口政策。积极推进峰谷分时、丰枯分季、差别价格等电价、水价制度。加大对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每年由财政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循环经济项目、企业。另一方面,积极发挥规划的龙头指导作用。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是政府、事业单位、各类企业、工业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工业城市政府的计划、经济、财政、城建、环保等部门要加强合作,密切配合,用规划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将循环经济规划纳入到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积极组织有关事业单位、企业和开发园区,因地制宜编制本地区、本单位、本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促进循环经济更快发展。
第四,推进科技创新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在充分利用资源、优化利用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前提条件下,实现效率和利润的最大化。这一目标是现有常规技术所无法支撑的,需要在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上下功夫。因此,重工业城市要高度重视信息、先进工艺和制造技术在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应用,坚持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的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等。加快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加大对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多种产品的联合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高度信息化的现如今,工业化也逐渐被信息化,智能化所代替,工业时代正慢慢融入时代的洪流而逝去。我国在城市发展初期曾依托工业的发展而快速成长,而如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使得多地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地,其中重工业产业所占比较大,故包含重工业废弃地,重工业遗留物的整体空间以及其附带空间统归类为重工业旧址空间。重工业旧址空间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必要存在,它不仅承载了历史文化记忆,也是各所在当地的一部分人文精神,所以重工业旧址空间的保护以及再生改造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重工业旧址空间包含重工业废弃地,而重工业废弃地是指曾用于重工业生产制造活动以及其他相关用途,但目前已经停止生产制造活动的场地。这次场地的原貌往往因重工业或其因素而受到破坏,主要表现为其自然的地形地貌,水体,土壤等被损坏,需要经过治理修复才能再次利用。因此生态环境的修复是重工业旧址空间再生改造设计的重中之重。重工业旧址空间的改造不仅仅是对建筑的改造,对其整个空间乃至环境都是新维度的提升,在新视野下,针对重工业发展初期对环境保护的认知不足及非长远性看待发展的狭隘思想[1],重点加入环保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城市增添一分绿色,为市民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
由于重工业旧址空间再生改造的优势逐渐凸显以及较有发展前景,当初的政府和房地产行业也从排斥和质疑的观念转化为对空间再生改造的支持、鼓励和大力的宣扬,由于社会多个阶层的支持和认同,对重工业旧址空间的再生改造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这个发展阶段同时也是“LOFT”发展较为迅猛的阶段,这种新兴的空间改造模式比较灵活多变可以在不同的建筑空间中使用,在利用中多以空间功能的替代作用为基础,社会各阶层将这种新型的改造活动看作是一种新兴文化、新兴观念的建筑设计思想。在重工业旧址空间再生改造发展较为迅速的阶段中,空间改造的类型变得多种多样,不仅仅局限于一种固定间改造的范围也不仅仅是小范围、小规模而是整个大型的建筑空间区域,对一整个街区或应用空间进行改造,旧址空间再生改造规模和类型的逐渐多元化使旧址空间再生改造的发展更加的系统和完善。在这里,恢复重建主要是指生殖和原始生态功能建设,其中包含许多专业的一般条款,包括重建和改建这些一般指一些退化生态系统的转换,以更好地恢复其生态功能,然后做出一个合理的安排他们的结构和系统功能。生态学中生态修复的定义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的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生态过程和机制的领域。生态修复的范围包括工业遗址以及采矿荒地,草原,湿地和森林的生态修复。我国在工业发展的中后期便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早在1986年,国家就出台了《土地管理法》,以此来治理水土污染,改良土壤,提高土地利用率。2004年相关部门发表了《关于切实可行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其内容明确了各类型的重工业企业在停止工业生产活动后变更土地使用性质时,须对该区域土地进行检测分析并对已污染土地做出可实行的修复方案。2012年,相关部门发表了《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该规定有指向性的规定了工业企业旧址空间变更使用功能所要进行的相关环境调查与评估、治理修复等标准。
以及其他相关规定,国家每年会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来治理工业污染,都体现了国家对重工业旧址土地的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的重视。恢复生态学在重工业旧址空间的再生改造设计中,不应该是片面的,不能从单一的某一环节来体现,它应体现在改造的方方面面,与新设计的内容相辅相成。应用恢复生态学有助于加深理解如何在景观设计中更好地体现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重工业旧址空间与其他的文化遗产有很大的不同,它蕴含着工业时代特有的技术价值以及独特的场所精神[2]。老旧的工业厂房,废弃构筑物的改造,重要的是要与城市的更新步调一致,“后工业景观”则应运而生。“后工业景观”的基本含义是指在被废弃的工业生产制造用地上重新建立的景观。后工业景观不仅是在工业废弃地重建的景观,更是延续了原有的历史记忆与场所精神的新标志性景观。它一定是保留了部分的工业遗留物,或是利用了工业元素符号与特征,它不得彻底对工业废弃地进行推翻重建,必须是基于原有空间的特性进行的景观升级星空体育。将景观设计用与重工业旧址空间再生改造的手段,是符合时代特征,满足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保护规划应体现对重工业旧址厂历史真实性的保护,我们应着重对于旧址内真正的历史建筑、工业生产遗存等进行保护,这些历史遗存才是重工业旧址价值的物质承载体。应尽量避免拆旧建新,以及任何破坏历史遗存的做法。原址原貌保护是首选的保护措施。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重工业旧址空间再生改造的理念和模式更加的系统和完善,空间再生改造的技术也更加的完善和成熟,如今对重工业旧址空间的再生改造不再是只凸显旧址的历史文化内涵,而是发掘出重工业旧址空间的经济价值、社会利用价值、绿色生态价值等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价值。将重工业旧址空间当作一个商品,一个媒介[3],利用科学合理的空间改造设计将空间的功能显现得淋漓尽致,将建筑物的外观改造的符合现当代的发展方向和审美特征,将整个建筑区域完美融合,彰显城市的特殊风情,使改造后的建筑物成为城市的新兴象征。在重工业旧址空间再生改造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为满足当代人们对生存环境的高标准和高追求,旧址空间的再生改造不仅仅要从建筑物的本身出发更要与周围的大环境科学合理的融合,使建筑与城市的发展方向相一致,使两者完美融合不显突兀。在旧址空间再生改造中可以从环境设计的方向为改造设计的主方向,可以学习外国先进的设计改造理念和方法用来顺利解决我国遗弃重工业的旧址改造中的问题,我国被遗弃或者闲置的重工业厂房或仓库种类主要有没有经过后续处理的闲置工厂或仓库、经过后续处理却仍处于闲置状态的工厂或仓库、被房地产商购买却处于闲置状态的工厂或仓库。由于西方国家所接触的重工业旧址空间的再生改造时间较长,有一定的设计理念和想法,现阶段主要是对重工业旧址空间进行可持续发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再生改造[4]。
为了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在利用功能的基础上建立起重工业旧址空间形式,随着使用功能的变化,以使重工业旧址的外部环境满足文化展览空间的构成需求。展览空间的利用,对重工业旧址外部环境的改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旧址空间景观,道路,建筑外观形状和建筑入口的场地[5]。建筑美学的相关概念中指出,建筑美学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简单的、单一的建筑规格的美,而是指的在建筑设计方面的高超技术和功能科学合理分配的美学。重工业旧址的建筑设计本身就具备所在社会阶段的建筑特点和建筑设计艺术,所以在进行重工业旧址改造时,要尽力保留建筑本身的历史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与现当代审美眼光的融合,更加重视建筑美学特征的表达。不同时代的建筑设计师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在一代代建筑设计师的建设改造下,重工业建筑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完善;在现当代,随着建筑设计理论的发展完善以及长期的建筑改造实践经验,重工业的旧址空间再生改造更加注重功能的分类和实现以及与建筑风格科学合理融合,开始较为注重建筑美学特征的表达。建筑的发展方向是一种人文现象,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是时代特征的写实和象征[6]。现当代,受科学技术的影响,人们所生存的建筑环境也有所变化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当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脱离了生活,不再注重生活的仪式感和满足感,建筑美学的凸显表达可以对建筑物的再生改造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现代的建筑设计理念是将人与生活融为一体,体验生活、享受生活,对建筑美学的凸显使建筑更加具有生活气息。
对重工业用地的价值认识不足以及某些工厂的严重污染,往往会导致重工业用地的倾覆和重建。北京林业大学的王向荣教授曾经说过:“在同一地点建造新建筑物时,其浪费和额外的能源消耗=建筑物中所含的能源+城市基础设施+拆除所需的能源”[7],这种行为对遗产造成破坏,对资源造成浪费。生态概念景观设计可促进场地自我延续,自我维持和最低程度的干预,而旧的重工业场地设计则代表着现有的能源回收。经过处理后,它可能是适合于工业风格景观建设的元素。景观生态设计技术的使用,一方面营造了历史氛围,另一方面促进了工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从文化语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两个方面来看,生态景观设计对于工业旧址地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由于长期的发展过程和历史沉淀,旧的重工业基地在文化,技术和美学方面具有宝贵的价值,并且也是城市文明和人类文化遗产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工业旧址空间的再生改造设计过程中遵循尊重历史的原则。要注重保留原有工业构筑物的真实性,应考虑到其所含有的历史痕迹[8],时代文化以及与人类之间的情感回忆。可以选择符合上述观念的纪念意义较高的构筑物进行原貌保留,做到“修旧如旧”,遵循其自身的建筑逻辑,来维持原有场地空间的风貌和精神。
[1]王建国.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单霁翔.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刘洁戴秋思.孔德荣.“文化引导型”城市更新下的谢菲尔德的工业遗产保护[J].工业建筑,2014.
[5]张琳琳.基于城市设计策略的城市旧工业区更新一一以陕西钢厂改造为例[D].西安: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6]王睿.唐翔燕.齐瑞文苏荷区的保护对中国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启示[J].工业建筑,2007.
[7]王睿.唐翔燕.齐瑞文苏荷区的保护对中国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启示[J].工业建筑,2007.
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中国钢铁业受到了严重冲击,同时中国钢铁业在整体上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因此钢铁业出现普遍亏损的现象。对于以冶金设备和备件制造为主的常州宝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菱重工”)来说,钢铁业的不景气也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文从营销方面分析了公司应对经济危机采取的措施。
无论是国内的宝钢湛江项目、武钢防尘港项目、马钢新区项目、太钢新区项目,还是国际上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家的项目都普遍出现延期的情况,合同承接难度增加。
这主要体现在备件产品和成台周转件上,在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如宝钢、武钢、鞍钢、本钢等都通过减少库存量来降低成本,其他中小型钢厂也已纷纷拒收备件;在国际上,宝菱重工公司出口到欧洲、日本的制管工具,用户已经开始要求晚发货。
国内钢铁企业因经济危机的影响,开始出现少付款、晚付款、甚至不付款的现象,更有许多企业内部甚至已经有文件通知对设备款和备件款全面停付。
国内目前还有一些建设中的收尾项目或零星的改造项目,尽管付款条件、交货期等十分苛刻,但仍有很多企业参与竞争,且这种竞争已经逐渐延伸到出口项目上。
已签约的项目有的暂缓、有的取消、有的完成后不能销售;新投标的项目又普遍存在交货期紧、付款不良等风险;人民币对欧元等外币的持续升值,导致已承接的出口项目损失增加,同时又降低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这些因素都对企业的运营带来极大的风险。
宝菱重工是一家生产冶金设备和备件的制造企业,主要面向国内外钢铁行业的高端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目前出口产品占1/3,内销产品占2/3,成台套设备占80%,备品备件占20%。用户对宝菱重工的评价是公司信誉好、产品质量优、交货及时,但是价格较高。主要竞争对手是国内的一些重机制造行业,如一重、二重、大连重工等。通过对市场分析、用户调研、产品竞争力分析,制定了“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采取多样化价格策略,运用和适应差异化的商业模式,以冶金备件产品为重点大力承接合同,同时努力开拓其它行业产品。”的营销策略,其具体的实施措施如下。
80%的业务是由20%的客户贡献的,受各方面因素限制,公司需要削减客户的数量,把工作重心放在目标客户那里,做大、做深目标市场,形成规模效应。
同样,要对产品进行细分,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有竞争优势,如何把公司的优势产品做到极致、开发差异化的产品是公司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需求减少,竞争更加激烈,在此环境下,对于同质化的产品而言价格的竞争至关重要的。当前经济危机的影响还未消退,保住市场比增加利润更重要,所以公司在弄清成本的基础上,摒弃了原来简单的成本加成定价法,在分析各种竞争要素的前提下采用了目标定价法和灵活的价格策略。
传统的QCD竞争在残酷的市场环境下优势将不再明显,如何适应和探索新的营销模式,实现竞争的差异化显得越来越重要。无库存、长期协议、寿命计价、服务总包、离检维护等模式需要公司不断去探索、适应和推广。
任何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不可永远矗立在辉煌之中。所以不要停留在一些老产品的竞争上,而是要独辟蹊径,去创新、传递价值。此次宝菱重工公司通过到鞍钢、本钢、秦中板进行技术交流,就发现了许多商机,如淬火辊、矫直机辊及辊盒等。
在这5个步骤中,首要的工作是要对市场进行研究,否则会错失良机。对于跟踪项目来说,要了解所有的必要信息,在掌握信息后,开始进行策划,通过策划后,要严格的执行下去,并对执行的效果进行控制。
首先利用好出资人的关系,如何在宝钢市场上进一步做大,如何利用三菱商事在世界的销售网络拓展国外业务和其它行业的业务,如何进一步扩大三菱日立的业务量都需要公司充分利用资源来完成。同时,公司与许多客户建立了长期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要做好时间管理,坚持要事优先的原则,找出事情的重点和难点,然后集中精力彻底解决问题。对于销售来说,时间的管理至关重要,要一切以合同为节点,采用倒逼机制。
作为营销经理必须考虑到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以及可能发生的事,设定多重目标,并力求其一致性。这些目标须传达给每一个目标执行者。并及时衡量目标的实施进度,当目标无法达成时,采取措施进行修正。
把压力传递到每位员工,发挥每位员工的长处,进行科学考评,实施收人与业绩挂钩的考核方案,充分调动员工了积极性。营销团队是个整体,业务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要加强协同,互相补位,这样才能提高团队的整体战斗力。
在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下,要不怕失败、勇于创新,为公司的发展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明确工作目标。每年12月15日前,由各县(市、区)、市开发区、化工园区和系统工业部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下一年度“双创”、“三重”工作目标、措施规划,报送市“双创”、“三重”办公室。市“双创”星空体育、“三重”办公室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结合市情实际,统一制定下一年度“双创”、“三重”目标规划,并进行分解。
目标分定量和定性两大类。定量目标包括新产品开发,新品销售率,新增规模以上企业,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市级技术中心,省级以上品牌,工业单位能耗,企业做大做强,重大项目实施、产业集群等。定性目标包括推进“双创”、“三重”的思路、措施、政策、服务和组织领导等。
健全责任体系。年初在进行目标制定分解前提下,由市“双创”、“三重”领导小组与各县(市、区)、市开发区、化工园区和系统工业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各地、各部门也要与所属乡镇、园区、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做到目标分解,任务明确,责任落实。
严格考核奖惩。围绕目标责任书的落实,采取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从严考核,以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平时考核,于每季度末对季度目标执行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通报。年终考核,与工业目标管理考核同时进行,各单位按百分制记分方式自评,市“双创”、“三重”办公室审核,将考评结果报市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奖励对象。市“双创”、“三重”办公室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明确政策导向。市“双创”、“三重”办公室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意图,根据宏观和微观形势,对“双创”、“三重”扶持政策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充分体现政策的导向性、激励性和可操作性。政策扶持重点向优势产业集聚提升倾斜,向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倾斜,向重大项目实施达效倾斜,向创新创牌推进显效倾斜。
做好政策配套。各县(市、区)、市开发区、化工园区和系统工业部门必须根据本地、本部门的实际,制定出台相应的配套性政策意见,切实加大对“双创”、“三重”的扶持力度,确保扬州市和本地、本部门的扶持政策兑现落实到位。
强化政策解读。市各有关部门必须及时全面地公开上级相关扶持政策,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地进行宣传,使企业对各类优惠政策的内容、申报条件、程序、时间、所需资料等都能及时了解。同时,各部门要组织人员积极主动上门指导,接受咨询,帮助企业争取上级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对在推进“双创”、“三重”工作中需服务协调的事项,均采取一会办结、分头落实、加强督查、保证到位的工作机制。
市“双创”、“三重”领导小组,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协调会办会,主要协调各地、各部门和企业在推进“双创”、“三重”工作中,需市政府和市直部门服务办理的重大事项和突出问题。市领导小组协调会办会由市“双创”、“三重”办公室综合全市提出的问题,及时提请召开,由领导小组组长或委托副组长主持,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凡协调会办会讨论确定的事项和协调的意见,均形成纪要,列入督查督办内容。市各有关部门必须认真组织落实,及时反馈解决落实情况。
市“双创”、“三重”办公室要定期不定期召开协调会办会,主要协调各地、各部门和企业在推进“双创”、“三重”工作中,需要市直部门服务办理的事项和问题。协调会办会由市“双创”、“三重”办公室综合全市提出的问题及时召开,由办公室主任主持,各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凡协调会办会讨论决定的事项和协调的意见均形成纪要,列入督查督办内容。市各有关部门必须认真组织落实,及时反馈解决落实情况。
各县(市、区)、市开发区、化工园区和系统工业部门必须定期不定期地召开协调会办会,主要协调本地在推进“双创”、“三重”工作中,企业需要本地、本部门服务办理的事项和问题。协调会办会由各地、各部门“双创”、“三重”办公室综合本地企业提出的问题,及时提请召开,协调会办会根据所需解决问题的情况,可以由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主持,也可由办公室主任主持,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参加。凡协调会办会讨论决定的事项和协调的意见,均要形成纪要,加强督查督办。同时,各地、各部门要将需市级协调服务办理的事项及时报送市“双创”、“三重”办公室进行汇总,将市已经协调的服务办理事项落实情况及时报送市“双创”、“三重”办公室,由市“双创”、“三重”办公室统一制定“需市协调服务办理事项申报表”和“协调服务办理事项落实情况反馈表”,按有关规定进行集中处置。
“双创”、“三重”目标落实完成情况;“双创”、“三重”组织体系建设、政策制定兑现、机制完善实施、保证措施落实情况;市“双创”、“三重”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召开协调会办会讨论决定的事项和协调意见执行落实情况;市领导交办的任务执行情况;其他需要列入督查督办的事项。
①会议督查。原则上市“双创”、“三重”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每季度和每个月分别或合并召开一次督查会,分别由领导小组组长或委托副组长、办公室主任主持,各县(市、区)、市开发区、化工园区和系统工业部门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办公室主任、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参加。会议督查督办情况须及时进行通报,领导要求须及时贯彻落实。
②书面督查。对需要督查督办的事项,由督查督办机关依据有关要求,及时以督查督办单的形式进行督查督办,承办单位必须按督查督办单要求,及时将办理情况反馈市“双创”、“三重”办公室。同时以督查督办意见反馈单形式,征求相关单位对督查督办事项落实解决情况的意见。
③现场督查。市“双创”、“三重”办公室,依据有关要求,将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市直有关部门深入基层、部门、企业进行现场督查,现场帮助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督促落实解决问题,并将现场督查情况列入通报内容。
④专门机关督查。市政府办公室负责督查市领导交办和协调的有关事项,市“双创”、“三重”办公室负责督查督办其他事项。市监察局负责效能监察,对在工作中出现玩忽职守、违规违纪的,由纪检监察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督查督办情况在每月“双创”、“三重”工作简报上进行综合通报或专项通报。同时,在扬州市经贸网上进行公布,以表扬先进、鞭策后进。简报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印发各县(市、区)、市开发区、化工园区和系统工业部门、市直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对需要通报的反面典型和事例,市“双创”、“三重”办公室必须在通报前一周内以书面形式征求被通报单位的意见,如在一周内没有改进或没有反馈的,视为认可,给予通报。建立督查督办档案,凡督查督办的事项未解决落实或解决落实不好的,均记入档案,作为年度考评依据。
各县(市、区)、市开发区、化工园区和系统工业部门都必须建立相应的督查督办机制,强化对“双创”、“三重”工作的督查和效能监察。
我们应该从工会资产的来源和工会资产的特点,来界定工会资产的概念和工会资产的性质。所谓工会资产,即受国家法律保护的,通过多种渠道形成的,由工会享有所有权(拥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的动产与不动产,是工会开展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会成为社团法人的重要条件。这一概念基本概括了工会资产的特点:①工会资产是由多种渠道形成的。②工会资产既有动产也有不动产。③工会资产是社团法人资产。④工会资产是工会开展活动的物质基础,应依法受到法律的保护。上述四点,是工会资产概念的基本内容,也是我们分析工会资产性质的根据。
关于工会资产的性质,我们应做全面的理解。它具有自己本身的属性,既不是国有资产,也不是集体所有的资产,更不是个人所有的资产;工会资产是工会社团所有的资产。如何看待按工资总额2%向工会拨交的经费,从四个方面分析:①国家通过法律要求企业、事业、机关单位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向工会拨交经费,是人民政权与工会相互支持的表现。②各单位按照工资总额2%向工会拨交的经费,实质上应是职工劳动收入的一部分,本身是劳动者的劳动所得,只是国家通过初次分配直接拨交给了工会而已。③各单位按照工资总额2%向工会拨交的经费,不应按企业和单位所有制的性质而确定这笔资金的性质。也就是说,工会资产的性质不能随着企业的性质而定性。④从所有权的理论来讲,财产的所有权依照法律的规定而转移。《民法通则》第72条规定,“财产所有权从财产交付时起转移”。因此,我们不能认为依法缴纳各种款项或提供了物质补助之后仍然保留其所有权,甚至认为是所有权的延伸。综上所述,工会资产就是工会拥有所有权资产,属于社会团法人资产的属性,既不是国有资产,也不是集体所有资产或个人所有资产。
对于工会资产性质的界定,必须以法律为准绳,而不能随意臆断。《民法通则》和《工会法》的有关规定都是界定工会资产性质的准则。《民法通则》中“财产所有权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的有关条款,明确地提出了财产所有权的内容、财产所有权的转移、财产所有权的类别以及对社团财产的保护等问题,都应是界定工会资产性质的法律根据。《工会法》第5章“工会的经费和财产”,更是具体地规定了工会经费的来源与国家对工会财产的保护。这些都是判断工会财产性质的法律依据。对工会资产的分析和解释均不应与这些法律规定的精神相抵触,离开了这些法律规定而得出的结论,必然是错误的解释。《关于清产核资中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工会资产清查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及《关于工会资产界定与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地提出:“由工会经费(包括会员缴纳的会费、行政按国家规定拨交的工会经费、政府及行政方面的补助、工会所属企事业收入、社会捐赠、外国援助等其他收入)形成的资产,属于工会资产,不进行国有资产登记,由工会组织进行财产清查登记和管理。”这两个文件非常清晰地提出了工会资产的范畴及来源,判明工会资产不属于国有资产,解决了工会资产的性质问题。
工会必须“依照工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申明我国工会的群众性以及独立自主处理工会事务的基本原则。我们如果推断工会资产为“国有资产”,把工会认作“官办工会”,这在政治上将犯严重的错误。由于对工会资产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某些地区、某些执法部门中出现了任意划拨工会资产抵押企业债务的案件,以及产生了因为企业欠债而竟然由执法部门冻结工会经费存款账户的案件,这些案件屡屡发生,是源于对工会资产缺乏正确的认识,不尊重和不承认工会资产。这种行为不仅是法制观念淡薄的表现,最根本的还是把工会看作“官办”工会的思想在作怪。把工会资产误解为“国有财产”,把工会看作“官办”工会,势必在职工群众中降低工会威信,影响工会应当发挥的作用。我们的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神圣职责,广大职工群众参加工会和期望于工会的是工会能够旗帜鲜明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如果把工会解释为“官办”工会,势必会改变工会在职工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削弱工会职能的发挥。
将工会资产界定为“国有资产”的一些同志,其出发点可能是防止借社团资产登记之机分化国有资产,担心国有资产被肢解和侵蚀,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这样的动机是善良的。从民法的理论来讲,财产的所有权应当依法受法律的保护。《民法通则》第73条规定:“国家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私分、截留、破坏。”第77条规定:“社会团体包括宗教团体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这些规定的中心思想是国有资产不得被肢解和侵蚀,同时其他性质的财产所有权也不得受到侵犯,包括社会团体的财产也不应被篡改性质。工会是一个统一的组织,自上而下有着详细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工会组织对于工会的资产有一套完备的管理办法。《工会法》第37条规定:“工会应当根据独立原则,建立预算、决算和经费审查监督制度。各级工会建立经费审查委员会。各级工会经费收支情况应当由同级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审查,并且定期向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报告,接受监督。工会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有权对经费使用情况提出意见。”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工会正是遵循这一规定实现了对工会资产的管理。
工会的资产管理工作坚决贯彻了精打细算、厉行节约的方针,有力地支持了工会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信任工会自己会管理好它的资产。我们应当尊重工会资产的法律地位,使其为工会工作和工会活动提供更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共青团和学生会是大多数校园文化活动的具体组织者,是校园文化的物质承担者之一,对于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
一,正人先正己,团学组织应先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促使每个成员拥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政治思想素养
高校基层团学组织是学生自己的群众性组织,广大学生通过自荐、他荐、选举等方式参与其中并组成一个团体,又通过开展工作的形式服务于广大同学,是完全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学生组织。在学校党总支领导和学校团委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服务同学、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工作宗旨,通过开展有益于同学身心健康的学习、创作、文体、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社会公益等活动,积极创造良好的学风、校风,引导全校学生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牢固掌握各科知识,争做品德高尚、志趣高雅、知识广博、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因此团学组织的这种特殊性身份决定了其进行自我发展完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发挥团学组织的积极作用就应先完善和提高组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起到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简单的讲,每个团学干部应努力做到:政治上要坚强;学习要刻苦;工作要勤奋;作风要扎实;品德要高尚。在这里笔者认为,团学组织的自我完善不仅需要各个成员的自律和相互的监督,同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外在监督机制对其进行管理和不定期的考核。只有在内外部的双重监管下,团学组织才能有效地得到自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理论教育更应在团学组织内部得到高度重视,通过上述各种方式,使学生干部真正实现自身建设和自我发展。
二,从内容和形式上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针对性的开展符合当代大学生需要的活动
笔者认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所以很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来被大学生看作是一个很沉闷的话题,因此,当代许多大学生闻之色变,避之莫及,尤其不符合80后大学生的接收事物的方式。故此也就造成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及时落实又更加剧了同学们对此工作的疏离和躲避,这便形成了恶性循环。[2]
团学组织作为一个基层的群众性组织,团学活动是每个大学生都需经历和参与的大学活动,且活动大多以班级为单位,涉及的面比较小,便于实际操作,同时也深入基层使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体验到其中的感受。与各类学生的接触最多,对他们的好恶最了解,便于和普遍的同学同呼吸、共命运。因此,团学干部在开展工作时更易于从普遍性的同学观点出发,懂得以何种新颖的、有吸引力的方式开展工作,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和落实。
此外,在内容上除了以上的六种传统的方式外,我们还可以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欢在网上交流、喜欢写日记、喜欢野炊等等),以此为挈机加以引导和发挥,同样可以到达我们想要的结果和效益。所以,笔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团学组织则是这一措施的重要载体和负责者。
团学组织作为一个团体以整体的状态出现在同学中,是学生工作的最终实施者和执行者。这种身份使得团学组织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变的相当重要也备受广大同学的关注。因此,团学组织中每一个成员的行为举止都会影响到整个团体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3]
笔者认为,一个好的团体组织除了自身有良好的素质状态外,更重要的是对外界有深深的吸引力,能够以此来影响和感染外界人士与其保持一致。所以,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我们应该大力发挥团学组织对同学们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具体我们可以通过开展班集体对团学组织、班集体对部门、个人对个人等交流方式;相互参与各自活动的方式;走访个人、协同共助的方式等等,充分发挥团学组织整体的力量。
此外,团学组织中的优秀个人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善于收集班集体同学的信息充分融入到同学们当中去,第一时间掌握同学们思想上的发展动态,及时向组织和老师汇报,同时对特殊个体应给予特殊的关注。一个优秀团学干部的魅力是巨大的,这种人格魅力对于其身边同学的影响力也是深远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有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团中央陆昊曾强调,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始终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切实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个人成就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要注重工作的方式方法,在尊重学生个人追求的基础上,把教育引导和帮助他们成长结合起来,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和社会观察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中的重要作用。[4]
[1]王承高,任秀洁.对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8.(1)
[2]赖琼琪.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17)
1、发挥县技工学校、县职教中心、民办培训机构、企业等多方力量,对企业职工和各类劳动者全面开展技能培训,开展省三年百万农民工大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依托“就业服务”微信公众号,搭建线上培训报名平台,推行“创业+技能”培训模式,实现网上报名,截止目前报名人数60余人。
2、完成4家县级公立医院192名临时医护人员人事招录考试工作,正在办理单位人事申办及审查手续。
3、与县卫生健康局主管人员对接,对村医报名情况进行了解,据了解,此次招录200多名村医,学历为中专以上人员,预计4月份考试,录用后缴纳社会保险。
4、目前,正在通过招标确定2020年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训培训机构。为着力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能力,继续做好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开展“扶贫先扶智”的引导性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工作目标。
1、我局立足县域轴承、纺织、现代农业等行业特点技术创新需求,与高校院所建立人才合作计划,通过优秀创业项目遴选自助、高校毕业生创业补贴、创业担保、外省市大学生就业补贴、教育医疗养老保障政策,吸引大学生和各类人才来临就业创业。并积极配合县委组织部和科协,与发改局、教育局、工信局等单位携手,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对引进人才率领团队在我县转化并取得10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的,给予10万元资金奖励。采取各种方式,努力引进院士、专家、“长江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对引进院士来临新设省级院士工作站,且达到相应标准的,给予建站单位30万元资助;建站满3年绩效考核优秀并继续建站的,再给予10万元资助;对签订合同3年以上的院士,在省市级生活补贴基础上,再给予5万元生活补贴。
2、通过县政府政务信息公开平台、就业服务网、“人社”微信公众号,搭建“复工复产企业招聘平台”,实时人才招引信息。同时,利用人才对接超市、乡镇基层平台,让有需求的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面对面直接沟通。
3、根据县域产业发展,依托县双桥创业孵化基地和大众轴承创业孵化基地,在创业孵化功能基础上,大力拓展人力配置、职业提升、管理咨询、人事代办、人才测评、成果转化、融资、产业融合、城市升级等各种人力资源服务功能。根据县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积极制定《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方案》。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运行模式,通过企业投资与市场运作机制,在政府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和企业专业人力资源服务的基础上,依托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园区建设的资本运作,包括物业、服务产品专业投资等。逐步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多式联动管理、服务园区规划建设,“一园”多区发展格局。
1、正在完成2020年度50名劳务派遣公安辅警后续招聘手续,本周将完成全面招聘工作。
2、3月25日开始,由班子成员、、带队,社保、就业、技工学校相关股室负责人组成的3个企业需求摸底小组,先后走访县域内较大规模企业和10个乡镇(园区),认真听取企业人才需求及对人才引进工作的意见建议,掌握现有的人才结构、学历层次、福利待遇等情况。同时,结合企业不同的用工特点,针对性为企业详细讲解各类人才引进政策,尤其是吸纳就业补贴、社保缴纳优惠等政策,帮助企业了解政策、知晓政策、用活政策,减少人才招引资金顾虑,加快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步伐。
4、我局联合县委组织部对全县籍35周岁以下、大专及以上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已就业类、待业类),编录企业(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台账和近五年籍大专及以上学历高校毕业生人员信息台账。
5、结合县编办的编制总量进行初步摸底,对全县事业单位空编数量进行了解,事业单位空编数量为409个。
6、根据县各项重点工作,为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制定《县2020年度公益性岗位安置计划》,引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各机关事业单位和乡镇园区,辅助办公。
7、推进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新建公共就业与人才交流服务大厅,面积400平方米,配有2个LED岗位信息屏,企业招聘信息栏、60余个信息化展位。安排专人通过实地考察和电话回访的方式,向部分企业宣传吸纳高校毕业生保险补贴,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精准化提供人才一站式公共就业服务。
1、依托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就业新形式,努力将我县创业孵化基地打造成“态度”新亮点,吸纳更多的创业人才,同时带动就业。将服务态度贯彻到服务小企业、个体创业者和贫困劳动力中,为企业由小变大变强服务保驾护航。
2、继续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结合当前就业扶贫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依托培训机构,加大技能培训和监管力度,督促各培训机构按时按节点开展培训,提高劳动力职业技能素质,从而拓宽其就业渠道。
3、扩大各类群体就业渠道。继续利用扶贫专岗、扶贫车间吸纳等形式开发就业岗位,大力举办各类群体的大型招聘会,加大招聘力度,并积极和县内外劳务公司合作,促进各类群体就业。
建国后,为使中国尽快走向国富民强,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其整个探索过程开始于1952年,完成于1962年。在这10年间,立足于中国工业化实践,专注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的步骤、途径和方法,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认识经过了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把发展重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始终是建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导观念。但是,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人口多、底子薄的农业大国,这就使得农业发展的状况、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及其满足程度成为制约新中国工业化的两大关键因素。因此,重工业、农业与轻工业之间的矛盾关系成为新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它构成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核心内容。通过对新中国从1952年到1962年经济建设的史实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对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一个在工业化实践基础上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逐渐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基本上可分为五个阶段:片面注重重工业时期;初步意识到农业、轻工业的重要性,开始整体考察重工业、农业、轻工业的关系时期;主张工业和农业发展同时并举时期;主张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时期;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思想的时期。
从1952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年写出《论十大关系》为片面注重重工业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之所以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首先,建国后,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国国民经济不仅得到恢复,还获得初步发展,从而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农业和轻工业的一定发展,成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内部条件。其次,当时的国际形势则是注重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外部条件。50年代初,美帝国主义正严重地威胁着我国的安全,国内被打倒的阶级还企图勾结帝国主义进行复辟。再次,战争年代的经验,使等领导人认识到,没有强大的重工业,经济上就无法独立,国防就不可能巩固,国家就会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这就迫使等领导人形成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意志、决心和紧迫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联在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和帮助,是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强有力的外部条件。建国之初,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理论可以说是空白,而唯一值得又被许可借鉴的经验只能来自苏联。所以,在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央委员会主持拟订的我国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中,很自然地就把“集中力量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作为其基本任务,采取了对工业化和国计民生起重要作用的重工业优先发展、重点建设的方针。首先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和建设的56项骨干工程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94个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这些骨干工程和中型建设项目都是清一色的重工业工程。而对苏联经验的照搬,使苏联工业化道路的严重缺陷成为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潜在问题,这在本人的思想中表现极为明显。50年代前半期,他虽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但却无其后发展什么的明显交代,这与“八大”时期的他显然不同。按照有先必有后的矛盾辩证法原则,这显然不符合辩证逻辑。因此,这种思维模式必然陷入单极思维,即有先无后。在现实上,这种思想必然导致单纯而非优先注重重工业,即我们经常所言的片面发展重工业。在这种思维模式的支配下,对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形成如下看法也就顺理成章了:重工业是农业、轻工业的基础,它决定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存在和发展。当时思考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关系的出发点是重工业,只看到了重工业对农业和轻工业的作用,而没有看到后两者对重工业积极作用。因此,在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过程伊始,只给了重工业以较高的地位和重视度,而农业和轻工业应享有的地位和重视度却在他的不经意中被淡化甚至是忽略了。
从1956年写出《论十大关系》到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之前,是初步意识到农业和轻工业的重要性,开始把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的时期。
“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的片面发展,造成资金材料的紧张、日用商品的短缺,粮食出现危机。国内建设中的教训以及苏联和东欧国家长期以来因片面发展重工业,致使粮食生产长年上不去,造成消费品短缺、通货膨胀以及社会动乱的恶果,这一切都深深地教育了。现实促使很快诊断出病根在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片面性。于是,经过一番批判性的分析,在苏共二十大召开后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内,于1956年4月写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总结和指导性文献《论十大关系》。在这篇文章中,首次把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问题,列为当时十大关系之首,总结了苏联及一些东欧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的失误,指出了处理好这个关系的重要性,认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1]“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2]关于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关系的思想成为八大的指导思想。
在这一阶段的探索中,对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对我国所借鉴的苏联工业化模式作了初步的调整。其突出贡献在于联系农业、轻工业来考察重工业,首次把三者的关系作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核心内容,提出要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从而克服了前一阶段片面注重重工业的偏颇,向确定一条正确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是,还应该看到,此时对农业和轻工业的作用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量的层次上,即认为只要增加对农业和轻工业的投资比例,多发展点农业和轻工业,重工业的发展便不再成为问题,而没有从本质上对农业、轻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予以明确的认定。在重工业、农业、轻工业这三个要素构成的系统中,如果只给重工业的地位予以认定,等于说对这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是不明晰或模糊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这一阶段上的只是认识到重工业、农业、轻工业三者之间有联系,但没有认清这一联系的具体内容,没有正确地解释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957年2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此为标志,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进入了第三个时期,即主张工业和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直接把中国工业化道路归结为重工业、农业、轻工业的关系,主张我国经济建设在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肯定了农业在工业化中的作用,并把这种作用与工业等量齐观,提出发展工业与发展农业并举的思想。这证明他对农业和工业的关系及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又前进了一大步。
所以能把农业的地位提高到如此高的地步,这是与当时的国情、国际形势以及全党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分不开的。
从国情方面看,1955年我国经济战线上出现急躁冒进的现象,严峻的现实触动了国家领导人,党中央和国务院对1956年经济建设的形势采取冷静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及时地发现了急躁冒进倾向并积极地提出有效措施加以纠正,取得了较好效果。经济战线上反冒进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经济的范围,它在等领导人的思想上敲响了警钟:发展经济必须从国情出发。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3]“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如果我们的农业能够有更大的发展,使轻工业相应地有更多的发展,这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会有好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重工业有了市场,有了资金,它就会更快地发展。”[4]可见,工业和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的思想是从实践出发认真研究、深入分析中国国情之后得出的结论。
从国际形势看,在苏联,赫鲁晓夫上台后,虽不主张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方针,但要求对斯大林时期的农业政策进行大规模的调整。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在当时比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积累。这一事实证明,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重视发展农业的必要性。与此同时,那些长期以来照搬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农业生产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如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等国家相继出现农政府、工人罢工的内部事件,发泄对生活水平下降、生活用品供应不足状况的不满情绪。这从反面证明注重重工业的同时加强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对人民生活、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从中国自身的情况看,到1956年,关于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对发展重工业的重要性已在全党范围内形成共识,这从中国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导思想中即可看出。八大会议曾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但重工业的建设,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地进行,它必须有各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可少的条件。延缓农业的发展,不仅直接影响轻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而且也将极大地影响重工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工农联盟的巩固。因此,会议确定第二个五年计划,是实行以重工业为中心、工业和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的方针。
可见,在1957年发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中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即工业和农业发展必须同时并举的思想是在以上社会和思想条件下提出的,这表明他对重、轻、农三者关系的认识以及在对中国工业化道路探索中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1959年,在对“”运动“左”倾错误的纠正过程中,提出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思想,主张重工业要为农业和轻工业服务。这是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过程中,对重工业、农业、轻工业三者关系认识的又一次飞跃,是对工业和农业发展同时并举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新的认识是伴随着新的实践而来的。1957年,是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由于认真执行了党的八大的正确方针,在这一年里我们取得了建国以来最好的经济效果。但成就的取得往往也是滋生骄傲和由自信走向自负的前提。加上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状况的普遍愿望的促使,原来比较切合实际的工业化建设开始滑向脱离现实、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的二次急躁冒进,导致批判反冒进,发动“”和化运动,使主观主义思想迅速转化为全国人民的实践行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起来。急躁冒进思想的再度抬头,阻塞了他刚刚筑就的工业化道路——工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的方针的实施。在急欲求成思想的支配下,要求不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仅仅依靠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迅速增长,这种经济方针和农村经济关系上的“穷过渡”,产生了相反的效应,即农业生产始终徘徊不前。表现在实践上,是重视工业,忽视农业,大量资金主要投向工业部门。因而,在这一时期,片面重视工业、轻视农业的思想又重新抬头和滋长,工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的方针未能得到贯彻执行下去。然而,客观的经济规律是无情的,违背了它就要受惩罚。“”运动严重破坏了工农业的比例平衡关系,农业战线受到极大削弱,生产大幅度下降。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不愧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犯了错误,则立即改正错误。1959年下半年,他带头开始了纠“左”工作。正是在经过了这次严重挫折之后,对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处理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有了更新的认识。此后,他开始关注经济发展中的平衡问题,并指出了经济工作中应抓的三个平衡,即农业本身的农、林、牧、副、渔之间的平衡;工业内部的平衡;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平衡。在此,他把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平衡发展作为支撑整个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综合平衡的支柱之一。不仅如此,他还对过去关于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关系的看法重新修正,提出新的观点。他指出:过去安排国民经济的次序是重、轻、农,没有执行《论十大关系》确定的序列。应当反过来,以农、轻、重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重工业要为轻工业和农业服务。这既是第一次明确提出重工业要为轻工业和农业服务的思想,也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以“农、轻、重”的顺序表述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
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对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三者关系的看法已发生了实质性改变。以前,不论是片面发展重工业时期,或是意识到发展重工业应与轻工业和农业相联系的时期,或是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进而强调工业和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的时期,都是把重工业放在首位,强调重工业对轻工业和农业的支配作用,以及轻工业和农业对重工业的从属和服务作用。直到这时,才把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地位对调,着重强调了农业、轻工业特别是农业的首要地位及重工业的服务作用。这种认识不仅切合了当时国家的经济情况,也是对我国农业大国国情的正确反映,对我国工业化过程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如果说关于工业和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的思想没有对农业的地位作实质性的肯定的话,那么此时这一缺憾终于被弥补了。至此,要修筑的这条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终于找到了铺路基石,于是,无论谁都不会为日后“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建设总方针”的提出而感到意外了。
以“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思想的提出为标志,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进入了第五个时期。
60年代初期,随着农业问题的突出和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到来,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思想,把“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思想进一步理论化星空体育、系统化。1962年,党中央把这一完整思想概括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由于“”的错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我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遭遇了严重困难,工农业生产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不仅工农业生产连年急剧下降,而且比例严重失调。在“以钢为钢”的方针指导下,片面追求重工业的高速发展,挤了农业和轻工业,挤了人民生活,温饱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成为当时物质生产发展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严峻的现实迫使冷静思考中国所走过的曲折的建设道路,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实事求是的必要性,主张调查研究,继续探寻中国实现工业化的道路。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针对1960年夏收之后粮食供应仍然紧张的局面,中央于8月10日发出指示,要求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全力以赴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在该指示中明确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农业工作是全党的长期的首要任务。这是全党也是对工农业生产关系认识又深入了一步。在工业生产方面,主张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压缩重工业生产,精减职工人数,但要求努力增加日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以稳定市场。在1962年1月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会议”上,肯定了以农业为基础来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是我们的一个根本方针。自1961年九中全会到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由于全党贯彻执行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加强农业生产战线年夏季作物的实际收获量比1961年略有增加。在工业方面,由于采取了有效的调整措施,也产生了积极效果。支援农业的生产资料,以工业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品,不少的手工业产品及某些当时最急需的重工业产品,1962年1到8月的产量,都比1961年同期有较大的增长。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有了改进,产品的质量有所提高,品种有所增加,成本有所降低,劳动生产率有一定提高。因此,在1962年9月召开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把继续贯彻执行提出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作为当时全国人民的迫切任务,把发展农业放在首要地位,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关于农业问题的决定,对如何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作了12项政策规定。主要有:规定发展农业是我国统一国民经济计划的出发点,各行各业都要把支援农业放在第一位,规定了工业发展的方向,适当提高农业投资比例,稳定农业征购任务等。
在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形势稍有好转,人民的基本生活资料稍能得以支持后,立即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中国要完成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工业化。1964年5月中央北京工作会议召开之前,在听取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汇报时指出:农业是一个拳头,要使拳头有劲,就要坐稳,就是基础工业。其实,他的这一思想在1963年9月中央工作会议上就已经开始孕育。这次工作会议着重讨论了工业发展方针问题,会议把“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和“按照解决吃、穿、用,加强基础工业,兼顾国防,突破尖端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作为从第二个五年计划到第三个五年计划过渡阶段的主要方针。要求工业和各个部门,认真作好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填平补齐、成龙配套的工作。在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的指导下,从1961年到1965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使之得以迅速地恢复,并在许多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工农业生产已超过或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平衡发展。
纵上所述,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探索经过了一个十分曲折的过程。这一过程始于以重工业为独立先锋为中国工业化打天下,经历孤军深入后备不足的挫折后,转向以重工业为核心,把农业和轻工业逐渐拉近重工业并为其服务,直到农业为工业奠基,以便让工业有充足的后劲踏踏实实地做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先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认识,经过了四次修正和提升,虽然每次修正和提升往往以挫折的代价为前提,但每次修正和提升都较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同时,对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历程昭示人们,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作用,重视轻工业对人们生活的保障作用,否则,社会难以稳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也就是一句空线
近年来,我市依托港口、岸线、腹地等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以港兴市”战略,把船舶重工作为发展重点,深化产业研究,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造船业滞后性影响,继续加大防风险、保生存、渡难关工作力度,积极扶持企业转型升。
Copyright © 2002-2024 星空体育 版权所有